(原标题:早已挥别海航,鼎诚人寿缘何仍在饥饿线挣扎?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3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15】
中国保险行业,中法人寿(现小康人寿)一直保持的一项记录,鼎诚人寿终于打破了。
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93亿元,净利润-1.95亿元。
那意味着,2009年3月正式挂牌营业的鼎诚人寿(前身是新光海航人寿,2019年6月更名为鼎诚人寿),正好连续亏损了16年。
2005年成立的中法人寿曾创下除2006年和2009年短期略微盈利余下年份持续亏损的历史记录。
鼎诚人寿可谓命运多舛。成立之初,因为背靠当时的大树海航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众所周知,海航最终没能成为它的靠山。
2018年,海航退出、多家资本进入,看似带来一线生机。
然而,2019年6月,由新光海航人寿变身为鼎诚人寿以后,又经历了股东变更、战略调整、高管更迭和增资遇阻,终致“资不抵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双双逼近监管红线的境地。
1
家底被持续亏损掏空
保险行业是一个投资周期很长的行业,特别是人身险。但连续16年亏损,实属行业罕见。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2009年至2025年一季度,鼎诚人寿的净利润合计亏损超过25亿元。
长年持续亏损,不断侵蚀着“家底”。
2023年三季度末,鼎诚人寿净资产降至-2872.28万元,首次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2025年一季度末,进一步降至-2.99亿元,彻底陷入资不抵债困境。
直接后果,是偿付能力显著下降。
2023年一季度末,鼎诚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4.06%和151.06%,到2025年一季度末,已分别下降至100.81%和117.47%。二季度末预测会进一步下降至93.24%和112.20%,进一步逼近监管划定的50%和100%的红线。
偿付能力逼近红线,不仅意味着无法如期支付保单持有人的理赔金,还可能导致无法继续开展新的业务。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鼎诚人寿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因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而被勒令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和停止开展新业务的情况。
2014年3月11日,因偿付能力充足率偏低,原保监会首次对鼎诚人寿(当时叫新光海航人寿)作出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及停止开展新业务的处罚。
2015年11月23日,由于偿付能力进一步恶化,监管层再次下达了类似禁令。
监管措施实施期间,鼎诚人寿的业务几乎停摆,保费收入持续下滑。直到2018年10月海航集团退出,鼎诚人寿引入新的股东注入新的资金,偿付能力危机得到缓解,以及2019年5月管理层完成更新换代,才于2019年6月5日解除禁令。
所以,鼎诚人寿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融资,避免2014年和2015年的故事再次上演。
2
融资渠道越变越窄
然而,持续亏损和资不抵债的现状,又严重限制了鼎诚人寿的融资渠道。
2014年至2015年那场偿付能力危机,足足用了三年才拉来一批投资者注资7.51亿元资金,暂时缓解了压力。
2016年11月,新光人寿和海航宣布分别转让所持有的25%和50%新光海航人寿的股份,转出股份由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手。
转让完成后,海航集团彻底退出,而柏霖资管持股51%,成为控股股东。
但是,新修改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要求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为1/3,导致柏霖资管原本计划持股51%的意图落空。
2018年10月10日,银保监会批准海航所持38%的新光海航人寿股份转让给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另外12%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冠浦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新光人寿所持15%的股份转让给柏霖资产,另外10%转让给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紧接着,香江金融、柏霖资产、国展投资、冠浦地产以及深圳乐安居又向已经更名为鼎诚人寿的新光海航人寿新注入了7.51亿元资金,偿付能力危机暂时得以缓解。
2020年,鼎诚人寿计划再进行一次总金额为7.5亿元的融资。但是,最后没有等来新的资金,反而等来了又一次股东大洗牌。
2021年7月7日,新光人寿宣布把所持鼎诚人寿2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红豆集团,从而彻底退出鼎诚人寿。该交易尚待监管批准。
同月29日,香江金融宣布拟把所持鼎诚人寿20%的股权转让给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然后彻底退出鼎诚人寿。但该交易最终未能完成。
鼎诚人寿急需新的资金进入。2021年再次推出一项高达25亿元的增资计划,希望借助新股东的力量重整旗鼓。
但是,监管没有批准,融资计划无疾而终。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最近两次增资计划接连落空,很大程度上跟公司持续亏损的状态有关。
有报道称,鼎诚人寿2024年以来继续尝试通过增资计划来缓解资金压力。但鉴于前两次增资计划失败的教训,以及净资产转负的严峻现实,增资前景难容乐观。
3
股东再次要大撤退
与前两次增资计划失败高度相似的是,增资计划还没有影儿,股东闹着退出的声音又再次响起。
2024年4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一则鼎诚人寿65%股权转让项目显示,为顺正新投资(前身为柏霖资产,现为柏霖控股全资子公司)、香江金融、深圳国展投资以及深圳乐安居4家股东拟联合出清所持全部股权。
目前,鼎诚人寿的6家股东分别是新光人寿(持股25%)、为顺正新投资(持股20%)、香江金融(持股20%)、深圳国展投资(持股14%)、深圳乐安居(持股11%)和上海冠浦(持股10%)。
6家股东中有4家准备彻底退出,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财务状况不佳,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有的是因为受制于战略重心调整,急于甩卖资产“断臂求生”,但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一是给鼎诚人寿的新一轮增资计划蒙上一层阴影;二是很可能意味着管理层的又一次大洗牌。
2020年8月,担任董事长还不到一年半的万峰挂冠而去,由柏霖资产董事和总经理李建成接任。李建成接任后,对鼎诚人寿的管理团队进行了大换血,从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到首席风险官、监事、董事,至少有8名高管易人。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李建成是代表为顺正新投资(前身为柏霖资产)出任董事长的。如果为顺正新投资彻底退出,李建成走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刚刚稳定下来的管理团队又要面临一次大震荡。
不过,截至2025年7月20日,上述股权转让尚未成功。
4
战略调整迟缓
股东结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了鼎诚人寿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主推理财型产品、依赖银保和经代渠道,尽快做大规模,几乎是所有中小型保险公司创立之初共同选择的发展战略。新光海航人寿没有例外。
但该战略的弱点同样明显:
一是对利率敏感。当遇上利率下行,利差损风险就会迅速放大。
二是销售费用高。银保渠道的佣金率主要有产品类型、产品利润属性、险企规模、合作银行等级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趸交产品的佣金率较低,常见范围为1%-3%(比如增额终身寿、两全保险),期交产品首年佣金率较高,可达15%-40%(甚至更高),后续年度会骤降至1%-5%;究竟是就高还是就低,就要看是什么规模的险企、同什么规模的银行合作、销售什么样的产品,一般来说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险企、销售的是储蓄型产品和长期险、合作的是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佣金率会比议价能力较强的头部险企、销售的保障型产品和短期险、合作的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要高出很多。
2019年更名鼎诚人寿、深耕保险约40年的万峰出任董事长后,决定调整战略,改变过度依赖增额终身寿险等理财型产品和银保渠道的状况,试图通过长期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续期拉动保费增长模式,实现业务内生性增长。但是,新股东们更倾向银保渠道和理财型产品。双方分歧太大,万峰只能辞职。
于是,发展战略又回到主要依赖理财型产品和银保渠道实现快速规模扩张的旧路上。
重回旧路的确实现了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但是盈利能力没有随之增强。
过度强调规模扩张,使得公司一再错过产品优化和业务转型的机会。2022年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日益明显,但是鼎诚人寿仍然继续加码增额寿,结果导致保费规模与亏损同步扩大的现象。
2024年,行业纷纷转向分红险,而鼎诚人寿居然没有做出积极反应,最终导致分红险业务萎缩至近乎归零,而且主推的增额寿2025年一季度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2.9%。
鼎诚人寿不是没有进行产品开发,新一届管理团队很清楚产品过度单一对进一步发展意味着什么。但鼎诚人寿新推出的产品没有护城河,销售效果很不理想。
2023年,鼎诚人寿销售的27款中,健康险合计21款,占比达77.8%,储蓄险6款,占比为22.2%,但保费贡献健康险只有38%,储蓄险仍然是保费的主要来源。
走过16年风雨的鼎诚人寿再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分岔路口。“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对鼎诚人寿来说,已经不是童谣,而是现实。【《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海航控股(SH600221)$
配资股票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